自由 · 平等 | 保障个人自由,会带来新的不平等吗?
2012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正式提出,经过数年,如今每座城市以及众多乡镇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12个词语,每一个都有丰富的内涵甚至不同的细分。
这是一套美好的表述,南都观察曾在2016年以此为基础,整理过一个书单,并且在历次互动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图书作为礼物赠出。
过去的书单随着过去的账号消失了,如今我们更新了这份书单,每期学习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部更新完毕之后,将有一个全新的互动正式推出。这是第三期。
▍自由:海阔天空,任我驰骋
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骏马奔驰在原野上,长嘶于天地间、无拘无束,但也要骑师,在安全可靠的范围内尽情奔放。有度随心才是自由的真正境界。
《苟子·修身》写道:“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自由所包含的内容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历史一样丰富、复杂。在传统中国,自由是从驭外物到修内心,更多涉及个人;在现代西方,自由还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更多指向社会。
严复曾将约翰·穆勒的《On Liberty》译为“群己权界论”,即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权力边界。《On Liberty》目前更多被译为《论自由》,穆勒在书中主要论述了对自由的捍卫,其重点是对广义上的权力机构的限制——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个人拥有思想、言论、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基础在于对权力机构的界定和限制。
穆勒还指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社会的保护,并且对社会有所回报——个人不应该伤害他人的正当利益;为了保护自由社会的稳定,人人都应该共同分担社会安稳所需要的力役与牺牲。
当然,一个人也可以选择“消极自由”。以赛亚·伯林在《自由论》中提出了两种自由的概念,另一个是“积极自由”。他说:“如果自由的程度可以由欲望的满足来衡量,那么,我可以通过有效地消除欲望来增进自由,就像可以通过满足欲望来增进自由一样:我可以通过促使初始欲望——这些欲望是我实际上难以满足的——丧失的办法来给予某人(包括我自己)自由。”以赛亚·伯林也继续补充自由的基本含义,认为如果人们被囚禁、奴役,他们就失去了自由。“知道枷锁的性质,比用鲜花装饰它们要好。”
即使“消极自由”一退再退,但依然有一条线存在,在这条线之上,才值得被称为“最低限度的自由”,而这条线,是在特定历史和特定社会环境之下由社会成员所共同织就的。秦晖认为无论左派或是右派,都存在着一条必须持守的“共同底线”,即权责对应的政治体制。“如果还没有1,那么谈论2与10的中位数有什么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主张2的人与主张10的人,难道不该首先为争取1而奋斗吗?……‘为争取1而奋斗’并不是两者互相妥协、各让一步的结果,而是两者本身都需要以之为前提的、即使没有对方要求自己也必须争取的基本目标。”
在中国,儒家之修齐治平,道家之无为自化,二者与以赛亚·伯林的积极、消极自由有所对应。在战国中晚期的战乱频仍中,庄子主张“避世”“游世”,认为“无用”才能保全自身,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在不得不认清“无用之用”并退守至“死生命也”的精神自由时,他又认为“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人民有自然的本性,他们织出布来穿,种出粮食来吃,这就是共同的本能;浑然纯一,而无所偏私,这就是放任自乐)
▍平等:众生平等,自尊自强
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中国人擅茶道,一盘数杯,倒茶的人讲究一碗水要端平,无论贫富贵贱。茶道面前人人平等,这种等量齐分的杯中情怀,正是天赋平等的人文精神。水要端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让社会共享共赢。
《墨子·尚贤上》写道:“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潜书大命》:“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追求平等,首先要理解不平等。不平等如何形成?有哪些形式?绝对平等是否会损害自由或公正?什么样的平等是最合理的?
在《不平等经济学》中,托马斯·皮凯蒂分别论述了不平等的衡量及其演变、劳资不平等、劳动收入不平等、再分配工具。他认为不平等与再分配问题历来都是政治冲突的核心,而只有对催生不平等的社会与经济机制加以仔细分析,才有可能认识到关于再分配的不同的极端观点,并有可能对创建一套更加公正、更加有效的再分配机制有所帮助。
托马斯·皮凯蒂后来又写了《21世纪资本论》一书,回顾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收入及财富分配的历史,这其中包括分配不平等而引发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矛盾。书中多有论及中国,托马斯认为中国在全球的生产及收入分配中举足轻重,因为知识和技能的广泛传播,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日渐缩小,这也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趋同和不平等的缩小。但同时,他也指出,以传统的国有形式存在的公有资产有时候既没有带来效率也没有带来公平,更没有带来权力的民主共享,在改革进程中,公共资本转为私人资本的进程也在同步展开,这有助于提交经济效率,但如果不加以监督和限制的话,有时会加剧不平等,让少数人借此暴富。
不平等已经产生,现代社会对私有产权的确认和保护则杜绝了简单粗暴的“绝对平均主义”,穷人如何摆脱贫困?1976年,穆罕默德·尤努斯无法忍受本就赤贫的村妇在销售手工制品时还受中间人的盘剥,于是自己掏出27美元,分别借给42个赤贫的村妇,这一点点钱,就能帮助她们摆脱“契约奴隶”的身份,然后自己去买原材料,把制成的竹凳直接带到市场去卖,从而获得尽量多的利润。
由此开始,尤努斯创立了“小额贷款”的模式,成立了“乡村的银行”——世界上第一家专门借钱给穷人的银行。这一模式颠覆了银行业过去的传统,将钱借给没有抵押担保的穷人。在孟加拉,上百万赤贫借贷者的还款率达到99%。尤努斯的这一实践帮助穷人通过借贷提高收入,摆脱赤贫,争取、创造更为平等的社会资源。
区域发展不平衡常常带来一个地区的贫困,社会权利分配不对等则可能让底层长时间在贫困中挣扎。除此之外,在历史上,人类性别所带来的不平等似乎既是一种事实,也是一种无可奈何。
男女之间的身体差异是人们常用来解释“女性为什么受压迫”或者“为什么要善待女性”的回答,但是西蒙娜·波伏瓦在《第二性》中发表过一个著名的观点,“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ames, a woman”。她说,女人之所以得像个“女人样”,是后天性别社会化塑造的结果,而不是先天就该如此。她认为女人的地位不是生来如此的,是男人、社会使她成为第二性。社会把第一性给了男人,男人是主要者,女人是次要者。
社会发展到现在阶段,越来越多的工具正在越来越弱化男女之间的身体结构、体能差异,而同时,社会结构、雇佣体系、福利制度等等依然在主动或不自知地维持、深化性别不平等,我如何面对这一矛盾并寻求改变?
**第四期“公正 · 法治”书单将于12月08日(周六)推出;后台回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获取完整书单。